为什么崇祯皇帝不选择其他几门出城呢,因为他的记忆中最信任的只有两个人,一个是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,一个便是这镇守西直门的勋贵襄城伯李国桢了。
若是从其他心怀鬼胎的九门出城,可能其他守将并不会听从他这个毫无影响力皇帝的圣旨。
会将太子仪仗堵在城中,或者去给李自成通风报信。
一旦天明,就万事皆休了。
顺天府内可有不少官员见过他崇祯皇帝这张脸,是绝不可能混出城去。
现在他只能赌到此时,他这位皇帝的圣旨依旧能指挥得动这名忠心耿耿的襄城伯。
不过这属于崇祯多虑了,李国桢一直对大明忠心耿耿。
和其他用尽各种阿谀奉承之词,急于在“新朝廷”内投靠李自成等人的大明官员形成了鲜明对比。
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中,当得知崇祯皇帝自缢殉国后,满朝文武除死节的二十几名忠义臣子外,活着的便只有这名李国桢对着崇祯皇帝尸骨“泥首去帻,踉跄奔赴,跪梓宫前大哭”。
流贼军将他抓住见李自成。他“以头触阶,血流被面”。
李自成劝其投降。
李国桢说:让我投降必须答应三件事:
一是明代帝王陵寝不能发掘破坏;
二是用天子礼葬崇祯皇帝;
三是不能加害太子及二王。
李自成都一一答应。